感悟 体验 想象——《记金华的双龙洞》教学设计
[教学目标]
1. 了解双龙洞的特点,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。
2. 感悟游记的语言美、景观美,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。
3. 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学习方式,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。
[教学过程]
一、 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。
老师当导游,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?汽车开动着,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。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,同学们现在下车,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!
二、 整体感知,拟定游览路线。
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,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。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,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。从整体上感知全文,拟出游览路线,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。
三、 游览景点,挖掘特点。
(一) 领悟美,感受情——学习“路上”。
1. 走在路上,你的心情怎样?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?(教师点击课件中“观看景象”之“路上”片断)
2. 看!“粉红色的山,各色的映山红,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,……”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,你感觉怎么样?(让学生感悟“明艳”)
3.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“时而宽,时而窄,时而缓,时而急,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?”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?(在学生朗读过程中,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。)
4. 闭上眼睛,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,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。(教师配乐朗诵)
(二) 扣词句,抓特点——学习“洞口、外洞”。
过渡:路上景色如画,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,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。
1.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。(教师点击课件中“观看景象”之“洞口”片断)
2. 到洞口抬头望,山相当高,很有气势。谁能说说“突兀森郁”是什么样的景象?同桌之间可以交流,也可以查字典。
3. 从洞口“走进去,仿佛到了个大会堂……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,一定不觉得拥挤。”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。(教师点击课件中“观看景象”之“外洞”片断)
(三) 入情境,悟特点——学习“孔隙”。
过渡:参观完了外洞,顺着泉源,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。
1.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。
2.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?(师生齐读“船两头系着绳
子……船就出来”)请看录像,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。从录像中,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。(教师点击课件中“观看景象”之“孔隙”片断,配录音介绍。)
3. 请一学生上讲台,以椅子当小船,模拟作者的动作,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,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。
4. 分组朗读,读出好奇、紧张的心情,看哪一组读得最好。(教师指导朗读)
(四) 驰聘想象,分析特点——学习“内洞”。
过渡:仰卧小船进孔隙,行了两三丈水程,我们就到了内洞。
1. 学到这里,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“双龙”其实是什么吗?(学生踊跃发言)
2.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、石笋,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?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,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、石笋。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、石笋的形状,愿想什么就想什么,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?(教师点击课件中“观看景象”之“内洞”片断,呈现一些千奇百怪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、石笋的图片,让学生畅所欲言。)
3. 默读,想想“内洞”有什么特点。(四人小组合作学习,讨论交流,师生概括。)
四、 着眼泉水,总结全文。
(一) 找“向导”,拟顺序。
1. 课文里有一个“向导”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,大家知道它是谁吗?(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,再拟游踪。)
2. 做个小练习,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。(教师点击课件中“溪流走向”)
(路上)←(洞口)←(外洞)←(孔隙)←(内洞)←(深黑的石洞)
3. 这个“向导”不仅陪着我们,一路上也陪着作者,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?
(教师点击课件中的“游览线路”。)
(路上)→(洞口)→(外洞)→(孔隙)→(内洞)→(深黑的石洞)
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,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。以溪流走向为起点,再拟游览顺序,使学生对作者“溪水流向、景点转移”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。
(二) 品语言,学写法。
1. 我们学习这篇游记,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、景观美,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,指导我们的习作。
2.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,但给人印象深刻。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?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?
(小组合作学习、讨论)
3. 师生共同归纳,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、巧抓特点、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。
五、 畅谈感想,学写游记。
(一) 双龙洞游览完了,我们就要坐车回去了,你有什么感想?能不能给大伙说说?
(二) 暑假要到了,我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,把我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。
徐芳 来源:小学语文教师